产品

第42次南极科考丨记者手记:活跃在“雪龙”深处

新华社“雪龙”11月8日报道 记者注:他们在雪龙最深处活动。北京时间11月8日13时03分,执行我国第42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号跨越赤道进入南半球时,发动机部工程师田建伟正在尾部机舱详细检查主机运行情况。发动机部是一个专门负责维持适航性的团队。雪龙轮总工程师陈浩表示,如果说舱室是船舶的“眼睛”和“大脑”,那么主机就是船舶的“心脏”,产生稳定的动力。 “越接近赤道,发动机熄火的次数就越多。赤道附近气温较高,在高温下连续作业对于隔热良好的破冰船来说是一个挑战。”当田建伟经过36分钟的检查回到中控室时,他的衣服已经被冻坏了。被汗水浸透。与此同时,“雪龙”号吹响了告别北半球的时刻。成员们在甲板上组成“42”队形并合影留念。每次前往南极洲考察时,都会举办一次穿越赤道的纪念活动。然而,发动机部门的成员们仍然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着。这是一支年轻而有梦想的团队。 1997年出生的田建伟在《雪龙》中首次前往南极。他于 2022 年从军队退役,通过极地纪录片对南极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经过三轮面试和严格的体检,我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当我收到获奖通知时,我高兴极了,脑子里一片空白。”田建伟买了他的第一台单反相机,因为他想有机会拍摄冰山、动物和南极洲的北极光。王林浩,系统工程师1997年出生,第九次前往极地。你的任务是保护“雪龙”号整艘船的动力系统。 “船上几乎所有设备都需要用电,队员们没有电就无法生活。雪龙号已经31岁了,我们需要精心管理船上的电力系统。”王林浩说。这是一支可以“带头”的团队。与普通船舶相比,破冰船轮机人员要面对冰区复杂海况和破冰船振动等特殊工况带来的挑战。 “数百台设备、多个系统相互关联,忽视细节可能影响全局。”机舱内,程浩身边的一台六缸柴油机发出震耳欲聋的噪音。南极海域缺乏岸上支撑,设备的维护和更换远不如陆地上方便。工程团队已经掌握了“预测失败”的困难技能在它们发生之前就进行处理。”我们像照顾机械的“医生”一样,将“看、听、问、护”融入到日常检查中,通过“看、听、摸、闻”结合,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近年来,从损坏的接头到断裂的螺钉,工程部门成员在日常维护过程中都会尽早发现,防止潜在的故障。这是一个团结、有凝聚力的团队。航行到热带地区时,舱内温度通常在 40 至 50 摄氏度之间。员工每班工作四个小时,他们必须完成五到六项测试。此外,他们还负责设备维修和保养,为船舶能源安全构筑坚强防线。董恒主任表示,每一次大型涡轮机安装完成,一次完整的大修都需要整个团队的密切配合。大家一起做茶m,与时间赛跑,使机器保持最佳状态。有些人提出建议和计划。有些人冲进去进行大范围的维修。有些人在旁边分发工具或提供帮助。还有那些仔细检查、识别隐患的人……碧波之上,一条“雪龙”破浪而过。在船的深处,团队呼啸而过,他们认真承担着自己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