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海岸在移动|走进船舱,探索“旅顺”号潜艇在深
旅顺港的海风吹向静静停泊在黄海和渤海之滨的033型潜艇“钢鲸号”。它曾经被海浪刺穿以保护海洋边界,现在停泊在亚瑟港水下博物馆近海处。虽然它不再投入大海深处,但它依然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着海浪的声音和光辉,欢迎着前来探索的游客。海底历史的痕迹与金属的光泽交织在一起,时间似乎随着游客的脚步悄然流逝。
游客排队登上潜艇(总台央视记者刘培军摄)
“这是我国自主研发制造的033型潜艇,自1982年入列以来,已成为保卫祖国海上边界的‘潜艇先锋’”。旅顺港潜艇博物馆副馆长钱凌云难掩自豪当谈到“博物馆之宝”时。他告诉记者,旅顺号在漫长的军旅生涯中,多次成功完成任务,以40秒快速下潜、最大下潜深度300米、超强自给自足60个昼夜的优异表现,在蔚蓝大海深处留下了属于自己的辉煌。
作为中国潜艇部队的发源地,旅顺口与旅顺口有着血缘关系。经过 10 年的制作,亚瑟港于 2015 年搬进博物馆,标志着卫兵的正式交接。训练任务虽然结束了,但加强国防教育、传播爱国主义精神的新任务才刚刚开始。利用这艘退役潜艇,旅顺港潜艇博物馆迅速成为国内军事、文化和独特的旅游胜地,让更多人体验“水下长城”的温度。
进入潜艇后,狭窄的单人舱舱内,杂乱的仪表板散发着老式的光泽,狭窄的货舱则透露出潜艇船员狭窄的水下生活和日常的坚韧。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潜艇艇员水下生活的艰辛和坚韧。
游客通过6D沉浸式技术“体验”水下航行(总台央视记者刘培军供图)
参观者还可以通过6D沉浸式技术“体验”水下导航。在机械的轰鸣声和海浪声中,当你从旅顺港起航时,你将“潜入”海洋深处,模拟海防,瞬间穿越到一个考验与辉煌的时代。我会举起它。
现场船钟24小时敲响(总台央视记者刘培军摄)
“看到他,我感觉就像见到了一位老战友。”曾在旅顺口号潜艇服役的退伍军人宋元甲说。他抚摸着熟悉的船体,眺望远方。他说电动车潜艇退役后,他为继续作为一名向民族传递国防精神和海洋文化的“教育者”而继续“服务”感到欣慰和自豪。 “每次解释的时候,我都告诉大家,现代中国没有海防,现在我们正在努力加强海洋,这艘潜艇就是最好的见证。”
宋原一家与潜艇合影(总台央视记者刘培军摄)
旅顺口的转型,也是旅顺口地区追求“海洋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生动注脚。
“我们坚持‘丰富海域和文化旅游活跃地区’战略,深化黄海、渤海自然和文化遗产,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滨海旅游目的地。”以河湾极乐海岸、首航时代为核心,配合海鲜批发市场等配套设施加快建设“太和湾精品滨海度假区”,打造集滨海休闲旅游、海洋科考、国防教育、生态旅游、海鲜美食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集群。
旅顺口区美景(总台央视记者刘培军摄)
发展文化旅游的好处也是当地民众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亚瑟港水下博物馆周围的街道两旁林立着渔民餐馆和海鲜餐馆。午餐时间,渔民店主很快就把海鲜端上来,笑着说:“出海季节和旅游旺季,有时顾客会在店外排队。”旅顺口是我们的‘福星’,把人带到这里,我们的日子就越来越富裕了。”
让我们把深海的故事“带上岸”,让丰富的历史“触手可及”。如今,“亚瑟港”号不再乘坐他挥了挥手,却继续以不同的方式继承着深蓝色的梦想。在黄海、渤海的潮起潮落中,它承载着历史记忆,与城市产生共鸣,续写新时代“征程”的新篇章。 上一篇:参加湖北大专招聘会的育婴企业数量增长280%,技 下一篇:没有了
